形影神三首并序          陶淵明

【選文】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1]以惜[2]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3]以釋之。好事君子[4],共取其心[5]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6]不如茲[7]

[8]見在世中,奄[9]去靡歸期。

[10]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11]

我無騰化術[12],必爾[13]不復疑。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願遊崑、華[14],邈然[15]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16]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17]無私力,萬物自森著[18]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19]故?

與君[20]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託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21]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22]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23]

縱浪大化[24]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作者與賞析】

    陶淵明,在晉名淵明,字元亮,入宋後更名為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西元365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西元427年),年六十三(據顏延之〈陶徵士誄〉)。自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晉安帝義熙年間,曾歷任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令等職。有五子,皆不才。鍾嶸評其詩云:「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

    這一組詩向來被認為受到《莊子‧寓言篇》中寫罔兩與景問答的影響,傳達意味深長的哲理。第一首詩藉由「形」之感嘆,強調人生之短暫,固無法如天地山川之長存,甚至不及草木榮、枯之循環,既否定佛家輪迴之說,也排除道教長生的可能性,將形體的幻滅,視為快速而必然的結果,故須把握時光,及時行樂。第二首詩以「影」的回答,表達對長生的渴望卻難以企及的無奈,然而處世態度則有所轉折,反對「形」的消極觀點,不願「身沒名亦盡」,故主張「立善有遺愛」的積極進取精神。最後以「神」的論辨,強調天道無為,萬物自化的觀點,舉三皇、彭祖為例,說明不管是對功名亦或形體的執著,終歸虛幻,及時行樂亦適得其反,唯有順任自然,才能夠「死生驚懼,不入於胸中」,形、影之言俱屬多慮耳。王叔岷先生認為這組詩體現「陶公富於詩人之情趣;兼有儒者之抱負,而歸宿於道家之超脫。三詩分陳行樂、立善、順化之旨,為陶公人生觀三種境界。」(見《陶淵明詩箋證稿》卷二)

 

【問題與討論】

一、這三首詩歌傳達的人生觀,你比較贊同那一種?原因何在?

二、閱讀蘇軾〈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釋〉三首,嘗試比較其與陶詩在語言、思想的差異。

 

 

【延伸閱讀】

一、[戰國]莊周:〈寓言〉,[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頁947-965

二、﹝宋﹞蘇軾:〈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釋〉,收錄於[清]馮應榴輯《蘇軾詩集合注》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055-2056

 

 

 


[1] 營營:煩擾貌。

[2] 惜:貪也。

[3] 神辨自然:神辨別自然之理。

[4] 好事君子:指當時喜歡討論形影神問題者。

[5] 心:指詩義也。

[6] 復:加強語氣之語助詞。

[7] 茲:指天地、山川、草木。

[8] 適:纔也。

[9] 奄:遽也。

[10] 奚:孰也。

[11] 悽洏:洏,涕流貌。此當作「而」,「悽而」猶「悽然」。

[12] 騰化術:指成仙之術。

[13] 爾:如此。

[14] 崑、華:以崑崙山與華山喻仙境。

[15] 邈然:遠貌。

[16] 方:較也。

[17] 大鈞:造化也。

[18] 森著:繁多而顯著。

[19] 我:神也。

[20] 君:形、影也。

[21] 數:計也。

[22] 促齡:短壽。

[23] 委運去:順化而死。

[24] 大化:《列子‧天瑞篇》:「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