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贈汪倫[1]             李白

【選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2]聲;

桃花潭[3]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與賞析】

這首詩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西元701–762年)生於西域的碎葉城(地當今日吉爾吉斯的托克馬克城),五歲時隨其父遷居四川綿州的青蓮鄉,從此展開他的求學生活:「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之二),積極儲備個人學識。直到開元十二年(西元724年)因自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追求他「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理想。經過十幾年漫遊天下,「徧干諸侯」、「歷抵卿相」(〈與韓荊州書〉)的生活後,終於在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應召入京,受詔供奉翰林。本以為可以就此抒展素志,沒想到只是以詩文娛樂帝王,又因得罪權貴,不到三年就被「賜金還山」。抑鬱不得志的他,再度漫遊天下,但是心中仍然不忘「濟蒼生」、「安社稷」的志懷。所以安史亂後,他應邀進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不料永王兵敗被殺,他也被流放夜郎。後來遇赦放還,歸附當塗縣令李陽冰生活。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病死於當塗縣,享年六十三歲。著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

這首七言絕句,是李白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受邀遊涇縣,在汪倫盛情招待後、熱情相送時,為感謝汪倫真誠相待而寫的贈別詩。前兩句敘寫主客相送的情景。首句直接從作客的詩人「李白乘船正要離去還未離去」的畫面拉開序幕,點出相別的時間和地點;次句以「忽」然自遠而近傳來陣陣的踏歌聲,由遠處的歌聲到眼前歌舞兼備的畫面,既點出客人的驚訝,也婉轉的指出主人送客的方式與場景。後兩句借眼前景物稱美主人送客的深情。第三句運用誇張的手法,以「千尺」形容眼前的桃花潭;再用比物的手法,以水深與情深相比,深達千尺的桃花潭水比不上汪倫送我(詩人自稱)的深情。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具備了起、承、轉、合的結構;詩中直接稱舉主、客人的姓名(李白、汪倫),既彰顯詩人直率的個性,也成為李白贈別詩的創舉;又運用修辭法,借用眼前桃花潭的形象具體化汪倫抽象的送客之情;同時,一掃向來哀愁的贈別詩氣氛,展現了溫馨真摯的情感。

   這首詩文字質樸,平仄和諧,韻律自然,又形象生動,情感真切,是李白七言絕句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ㄧ。隨著詩文的傳布,「桃花潭水」也成為人們用以表達別情的經典名句。

   透過這首詩,讓我們見識到人間至真的友誼。原來純厚的友誼不僅能夠增進良好的人際互動,也能譜畫出世間至美至真的風景,成為傳頌人口的佳話。

 

【問題與討論】

一、試舉李白其他的贈別詩為例,說明它或它們與這首詩的不同。

二、除了李白以外,你讀過哪些描寫離別的名作?(包括詩詞、散文和新詩)

三、請談談你記憶最深刻、最感動的離別場景。

 

 

【延伸閱讀】

一、﹝唐﹞杜甫:〈贈李白〉,收錄於﹝唐﹞杜甫撰、﹝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巿:華正,1981

二、余光中:〈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收錄於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市:洪範,1987年。

三、鄭愁予:〈賦別〉收錄於鄭愁予《夢土上》,臺北市:洪範,1996

四、洛夫:〈李白傳奇〉收錄於洛夫《因為風的緣故》,臺北市:聯經,2005

 

 

 

 



[1]汪倫:又名鳳林,是越國公汪華的第五代孫,開元天寶年間是涇縣縣令。

[2]踏歌:是一種地方歌謠形式,歌唱者手拉著手,雙腳踏地打節拍,邊唱邊踏。

[3]桃花潭:位在涇縣西南四十里處,處於涇川上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