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銘               張載

【選文】

乾稱父,坤稱母[1];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2]。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3]民吾同胞;物吾與也[4]

大君[5]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6];賢其秀也[7]。凡天下疲癃[8]、殘疾、惸獨鰥寡[9],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10]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11];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12]。違曰悖德[13],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14],其踐形惟肖者也[15]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16]。不愧屋漏為無忝[17],存心養性為匪懈[18]。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19]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20];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21]。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22]!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23]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24]存,吾順事;沒,吾寧也。[25]

 

 

【作者與賞析】

   〈西銘〉作者張載(西元10201077年),字子厚,世居大梁(今山西省天鎮縣東北),僑寓為鳳翔府郿縣橫渠鎮(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人,世稱橫渠先生。生於宋真宗天禧四年,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為二程兄弟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表叔,與邵雍(康節)、周敦頤(濂溪)皆屬同一時期之代表學人,彼此互有往來論學,甚至二程少時曾師從濂溪。五人融儒、釋、道之高致,而遙接先秦儒家,歸宗孔孟,重建新儒學,奠定了宋明理學之規模與方向,豎立了孔孟而後之聖賢典範,影響後世甚鉅,學界尊稱之「北宋五子」。其中周濂溪之學稱「濂學」,二程之學流傳天下號「洛學」,而張橫渠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傳其學者號為「關學」,其後南宋朱熹集北宋理學(又稱「道學」)諸家之成,號為「閩學」,故道學素有濂、洛、關、閩四派之說,再加上南宋陸九淵(象山)與明代王守仁(陽明)為主的所謂「心學」,成為廣義的宋明「理學」。

   橫渠先生少孤,自立,志氣不羣,喜談兵。以書謁范仲淹,暢論世局,范公知其遠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因勸之讀《中庸》,遂翻然志於道。又出入佛老,反覆窮究,知無所得,乃反求之六經,並與二程論道相印證,盡棄異學,終成淳然大儒。三十七歲,舉進士,為雲巖縣令,以「敦本善俗」為先,重「養老事長」之義,教化大行。四十八歲,因呂公著薦,召對問治道,除崇文院校書,尋以與王安石議不合,託疾歸橫渠。終日危坐一室,俯讀仰思,冥心妙契,雖中夜必取燭疾書,志道精思,無一刻或息。與諸生講學,告以變化氣質之道,以學當知天,必如聖人而後已。認為聖人之詣必可至,三代之治必可復,常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任,求道不恥下問,工夫緊切篤實,非尋常所可思議。概括言之,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的,以禮為體,以孔孟為極」。其人則氣質剛毅,望之儼然,與之居,久而日親。居恆以天下為念,道見饑殍,輒咨嗟,對案不食者終日。雖貧不能自給,而門人無貲者,則粗糲與共。真實踐其學,人與學合一之得道大儒也。

專從哲學理論之形上類型言之,橫渠可謂「氣學」之代表,惟其氣並非等同於質料,而是統貫精神與物質、價值與存在,強調清通神氣、大化流行之太和本體的「理氣一元論」者,絕不可混同於唯物論。橫渠以氣之陰陽聚散變化說明宇宙之存在歷程,以神之虛靈清通、妙運不測而同體太和為宇宙之價值本體。其學外有篤實的禮學之陶鑄敦養,內有緊切的大心誠明之化執上達的修養工夫。精思力索,撰成代表作《正蒙》,其有名的〈西銘〉(原名〈訂頑〉)與〈東銘〉(原名〈砭愚〉)便編入《正蒙》之最後一篇〈乾稱篇〉中。〈東銘〉是戒戲言戲動與過言過動而作的。〈西銘〉則暢發存在與價值本體,顯示「民胞物與」、「一體之仁」的命題及其實踐工夫與境界,於千載後精純地接續了孔孟之仁。程明道云:「西銘某得此意。只是須得佗子厚有如此筆力,佗人無緣做得。孟子以後,未有人及此。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語,且敎佗人讀書。要之,仁孝之理備於此,須臾而不於此,則便不仁不孝也。」、「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學者其體此意,令有諸己,其地位已高。到此地位,自別有見處,不可窮高極遠,恐於道無補也。」程伊川亦云:「西銘之爲書,推理以存義,擴前聖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二者亦前聖所未發),豈墨氏之比哉。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老幼及人,理一也;愛無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子比而同之,過矣。」二程推崇〈西銘〉備矣。〈西銘〉可謂橫渠學之終,而為二程學之始也。

 

 

【問題與討論】

一、〈西銘〉的主張與先秦墨子之「兼愛」說有何異同?

二、〈西銘〉之說與孔孟仁義學說有何關聯?

三、〈西銘〉舉出六人行孝的範例,推事親之心以事天,朱子以為「西銘大率借彼以明此,不可著迹論也。」試舉一例,如申生之恭,想想在當初的情境中,有沒有更好的盡孝行仁之作法呢?

四、在今日如何實踐〈西銘〉之道德理念?於此你有何自我期許?

 

 

【延伸閱讀】

一、﹝東周﹞孟軻:〈公孫丑上‧知言養氣〉,《孟子》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二、﹝宋﹞程顥:〈識仁篇〉,收錄於《四庫全書‧二程遺書》卷二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宋﹞朱熹:〈仁說〉收錄於《朱子全書》卷六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四、﹝明﹞王守仁:〈大學問〉,﹝明﹞王守仁《陽明全書》收入《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1]乾為天,坤為地:天地偏就宇宙形體面向而言,乾坤則主就其性情德行內涵而言。乾,健而無息,乃剛健創闢、生發不已的力量原理,如父道也;坤,順而有常,為柔順凝聚、孕育貞定以續成的力量原理,如母道也。人與萬物皆秉受天地陰陽大化流行之氣以生,故天地乾坤即為人類與萬物共同之父母。

[2]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我秉乾坤之徳,藐然萌生於此天地宇宙中,與萬物混合無間共處。

[3]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氣之創造流行變化中,自然具有乾健坤順之性情徳志以為引領其流行發展的主宰方向,並非盲然無序者,此一精神統帥即決定了吾人之心性。

[4]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民與我乃如同胞之兄弟姐妹一般,當友愛信睦之;其他萬物與我亦同根於天地乾坤而屬同類,亦當同情體恤之。

[5]大君:即天子。

[6]聖其合德:人格完滿的聖人,即是兄弟之與天地父母通合其徳者。

[7]賢其秀也:而才徳特出的賢人,乃是兄弟之靈秀出眾者。

[8]疲癃:曲腰高背之疾,泛指衰頹老病。

[9]惸獨鰥寡:無兄弟曰惸,無子孫曰獨,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惸獨鰥寡,泛指孤苦無依的人。

[10]顛連而無告:顛沛困頓不堪而無處訴說。

[11]語出《詩經‧周頌‧我將》:「畏天之威,于時保之。」于時,猶於是。此句有二解:一者,以保為「自保」,翼為「敬慎」,言敬畏天命而自我惕厲存保此仁徳不失也;二者,以保為「保養」,翼為「輔助」,言體恤而保護此顛連無告者,乃是子之輔佐天以愛養此困窮之民也。前解以「敬」的工夫為主,後解以「愛」的實踐為念,而實可相通不背,皆「仁」也,道德天命也。

[12]《易‧繫辭傳》:「樂天知命,故不憂。」張橫渠意謂能如是樂在順天行道而寧靜無憂,乃是天地父母之純粹孝子也。

[13]悖德:違離此孝事道德天命,徇私欲背天理者,就叫做悖德。

[14]不才:不肖之子。

[15]踐形惟肖者:能夠實踐道德形色以道成肉身而盡性成聖者,乃是真與天地乾坤相似之肖子。此呼應了《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之意。

[16]化者,即天地創生萬物而化育流行之事、道也;神者,即天地創生萬物之心、理或健順之德志,妙運萬物而不可測也。述者,依循也。

[17]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語出《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18]匪懈:即敬而不懈怠。

[19]戒惡美酒,這是崇伯鲧之子大禹,遏欲修身以照顧贍養身、親而奉天之孝的範例。樂育英才(如以孝親之心感化鄭莊公,事見《左傳‧隱公元年》),此為穎谷典守疆界的潁考叔,與人為善以賜惠同類,「廣吾愛而弘天地之仁」(王船山注)的典範表現。

[20]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弛,懈怠也。底,致也。豫,樂也。此言不懈怠於事奉頑父瞽瞍之辛勞,而致使頑親終臻歡心和樂,樹立了盡孝立誠的永恆典範,使天下受化,這是大舜的千古功績。

[21]其心一味在孝而不在己,寧含冤而不辯不逃以待烹殺,這是晉獻公太子申生恭順之至的表現。

[22]臨終時,念念在道,以身體受之父母,天性秉之天地,能無毀傷形體而不辱天性,完全歸還父母天地為欣慰,這是曾參盡孝的表現。

[23]勇於順從父命而不違抗,無罪而被讒見逐,履霜原野之中,這是周尹吉甫之子伯奇行孝的表現。事參琴曲著錄《琴操‧履霜操》。

[24]庸者,用也。

[25]存,吾順事;沒,吾寧也:既已達至「義命合一」之境,則「無往而不體生成之德」(王船山注),自然能順當下事理之當然而從容行之,別無心擾造作,而臨終亦能無怨無尤,心安理得而寧靜也。是即自然超越生死煩惱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