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玉山記        陳夢林

【選文】

    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1]諸羅邑治[2];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3]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4]。然自有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屩[5]而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烟雲以對。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臘月既望[6],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7]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8],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9]。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越發於外?臺北少石,獨萃茲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10]。山莊嚴瑰偉[11],三峰並列;大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摩盪[12]、隱隱如紗籠香篆[13]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14]。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閉者再焉。過午,乃盡封之以去。

    以予所見聞,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華、天台、鴈蕩、武夷之勝,徵奇涉怪,極巍峩、窮幽渺,然人跡可到;泰山觸石、匡廬山[15]帶皆緣雨生雲,黎母五峰[16]晝見朝隱,不過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內山斂鍔[17]乎雲端、壯觀乎海外而已。豈若茲之醇精凝結,磨涅不加[18];恥太璞之雕琢,謝草木之榮華。江上之青,無能方其色相;西山[19]之白,莫得比其堅貞。阻絕乎人力舟車,縹緲乎重溟[20]千嶺。同豹隱之遠害,擇霧以居;類龍德之正中,非時不見。大賢君子,欲從之而末由;羽客緇流[21],徒瞻言而生羨。是寰海內外,獨茲山之玉立乎天表,類有道知幾之士超異乎等倫,不予人以易窺,可望而不可即也。

 

(摘自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9年六月二版,頁259-260)

 

 

【作者與賞析】

陳夢林(西元1670年-1745年),字少林,福建漳浦縣諸生,性好學,多從諸名士大夫遊,可惜屢試未第。他曾先後三次來臺灣: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應諸羅縣令周鍾瑄之聘,來臺編修《諸羅縣志》,隔年書成,是臺灣現存方志中編得最為特出的;第二次是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起事,他來臺任總兵藍廷珍的幕僚,多有獻策,屢出奇制勝;第三次是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來臺遊歷數月後離去。其人深沉多智,范咸《臺灣府志˙人物志》中記載他第一次來臺「時朱逆兆未萌而夢林脩志,憂深慮遠,若預見其未然者。」他的作品風格以雄浩奇偉著稱,除修志書以外,尚有《紀遊草》、《遊臺詩》、《臺灣後遊草》等詩文。其<望玉山記>一文收入《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中。

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開頭即以「莫知於何始」、「莫知幾何里」、「或曰」、「烟雲」等等字句點出玉山的朦朧身世與神秘色彩,山在虛無縹緲間,正說明了清領初期,清廷的統治勢力尚未達到內山,對這座臺灣最高峰只能投以傳說與想像,正因「是不可以有意遇之」,故文章方能進行轉折,接續第二段得遇玉山之後的欣喜與讚嘆。

第二段揭開了玉山的神秘面紗,作者以動態化、擬人化的技巧精細的描繪玉山的景致變幻,尤其以白描手法摹寫玉山三峰,山峰雲海的相映成趣,成為全文最引人入勝之處。但作家在盡情書寫玉山美景之前,已先預示了他的視角-「不欲使人狎而玩之」,意謂只能遠觀而不可近玩,「望」字即拉開了人與山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及,故作者之於玉山,不是「身在此山中」的郊遊攬勝,而是一種遠距離的,敬而畏之的觀照,這其間還有玉山之「玉」與德性的聯想,比如強調其韜光隱斂的美德,其美在其中,光輝發外的內外兼修等等。這種寫景論理的方式在第三段更加明顯。

第三段以中國諸名山作為對比,突顯玉山的自然精醇,人煙罕至。其純白縹緲,一如豹隱之士、龍德君子般堅貞高潔,又如超群絕倫的「有道知幾之士」獨立於天地之間,世間追求賢君子美名者,或有意求仙訪道之人,均不可得之。作者除極力讚揚玉山之美,也以隱士高人喻其精神。全文層次分明,文筆暢麗,運用排比、譬喻、類叠等修辭方法以增強氣勢,由形而神而生奇趣,是一篇兼具活潑浪漫與道德美感的賞景之作,當然也呈現了清領之初宦遊文人對臺灣的異國情趣。

 

 

【問題與討論】

一、此文如何以排比、譬喻、類等修辭方法描述玉山形貌與精神?請舉例說明。

二、清領時期初期宦遊文人筆下的玉山,為何是神秘縹緲的?請討論之。

 

 

 

【延伸閱讀】

一、﹝清﹞陳夢林:〈玉山歌〉,收錄於《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9年,頁269

二、﹝清﹞陳夢林:〈九日遊北香湖記〉,收錄於范咸等編《臺灣府志》卷二十二〈藝文三〉,中華書局,1984年,頁2606-2608

三、﹝清﹞蔡世遠:〈重脩諸羅縣學記〉,范咸等編《臺灣府志》卷二十二〈藝文三〉,中華書局,1984年,頁2626-2630

 

 



[1]障,障蔽、阻隔。

[2]諸羅邑治:此文中的諸羅,指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一府三縣中的諸羅縣,縣境含括嘉義以北,至臺北、基隆。縣治則在今嘉義一帶。

[3]水沙連,原指稱南投內山的原住民部落。根據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的記載,原居住於彰化山邊的平埔族阿克村族,稱當地內山原住民部落為「Sarian」,漢字音譯為「沙連」,再加上附近日月潭原名「水社湖」的「水」字,故由部落名轉為地名「水沙連」。

[4]八掌溪:發源於奮起湖山,流經嘉義縣與臺南縣交界處。

[5]躡屩:躡,躡足;屩,音同決,草鞋之意。意指未聽聞有人能穿著草鞋攀登玉山。

[6]臘月既望:指農曆十二月十六日。農曆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

[7]旁:通傍,接近之意。

[8]日與山射:意指陽光映射於玉山上。

[9]均用以形容玉山在陽光映照下的雪白光潤。練,指白色的絲綢;截肪,指切割開來的脂肪。

[10]韜光自匿:即內斂光芒,懷藏於己。一如君子之韜光養晦。

[11]莊嚴瑰偉:指玉山的形象,端莊肅穆,瑰奇雄偉。

[12]三峰勾股摩當:形容玉山三峰的邊緣相互疊合的姿態。古代直角三角形稱為「勾股形」。直角旁的短邊稱「勾」,長邊稱「股」。

[13]紗籠香篆:意謂雲霧瀰漫的玉山隱約像是籠罩在香煙迷霧中的薄紗。香篆,香煙裊裊,有如篆字的形狀。

[14]軒豁呈露:意指風吹霧散,天開雲清,疏朗寬闊,而呈現出玉山皎潔光鮮的景致。

[15]匡廬山:即廬山,又名匡山。泰山與廬山一帶皆因雨水豐沛,故矗立於雲霧縹緲之處。

[16]黎母五峰:指中國廣東省安定縣西南的五指山。

[17]鍔:刀鋒之意。指山峰收斂於雲端,而不露其巔峰。

[18]磨涅不加:不需加以琢磨涅染。涅,染黑也。

[19]西山:在今中國湖南省永州縣西,以雪景著稱。

[20]重溟:意指廣闊的大海。

[21]羽客緇流:羽客,指道士,採羽化成仙之意;緇流,指僧人,因其所穿僧衣多為黑色之故。瞻,仰望也;言,本指言語,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此處用以形容外在形貌。全句意謂即連道士僧人,亦無緣攀登玉山,僅能仰望其虛無縹緲,心生羨慕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