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三首并序 陶淵明
【選文】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1]以惜[2]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3]以釋之。好事君子[4],共取其心[5]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奚[10]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悽洏[11]!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16]此詎不劣?
〈神釋〉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19]故?
與君[20]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託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21]。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22]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23]。
縱浪大化[24]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作者與賞析】
陶淵明,在晉名淵明,字元亮,入宋後更名為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西元365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西元427年),年六十三(據顏延之〈陶徵士誄〉)。自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晉安帝義熙年間,曾歷任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令等職。有五子,皆不才。鍾嶸評其詩云:「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
這一組詩向來被認為受到《莊子‧寓言篇》中寫罔兩與景問答的影響,傳達意味深長的哲理。第一首詩藉由「形」之感嘆,強調人生之短暫,固無法如天地山川之長存,甚至不及草木榮、枯之循環,既否定佛家輪迴之說,也排除道教長生的可能性,將形體的幻滅,視為快速而必然的結果,故須把握時光,及時行樂。第二首詩以「影」的回答,表達對長生的渴望卻難以企及的無奈,然而處世態度則有所轉折,反對「形」的消極觀點,不願「身沒名亦盡」,故主張「立善有遺愛」的積極進取精神。最後以「神」的論辨,強調天道無為,萬物自化的觀點,舉三皇、彭祖為例,說明不管是對功名亦或形體的執著,終歸虛幻,及時行樂亦適得其反,唯有順任自然,才能夠「死生驚懼,不入於胸中」,形、影之言俱屬多慮耳。王叔岷先生認為這組詩體現「陶公富於詩人之情趣;兼有儒者之抱負,而歸宿於道家之超脫。三詩分陳行樂、立善、順化之旨,為陶公人生觀三種境界。」(見《陶淵明詩箋證稿》卷二)
【問題與討論】
一、這三首詩歌傳達的人生觀,你比較贊同那一種?原因何在?
二、閱讀蘇軾〈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釋〉三首,嘗試比較其與陶詩在語言、思想的差異。
【延伸閱讀】
一、[戰國]莊周:〈寓言〉,[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頁947-965。
二、﹝宋﹞蘇軾:〈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神釋〉,收錄於[清]馮應榴輯《蘇軾詩集合注》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055-2056。
[1] 營營:煩擾貌。
[2] 惜:貪也。
[3] 神辨自然:神辨別自然之理。
[4] 好事君子:指當時喜歡討論形影神問題者。
[5] 心:指詩義也。
[6] 復:加強語氣之語助詞。
[7] 茲:指天地、山川、草木。
[8] 適:纔也。
[9] 奄:遽也。
[10] 奚:孰也。
[11] 悽洏:洏,涕流貌。此當作「而」,「悽而」猶「悽然」。
[12] 騰化術:指成仙之術。
[13] 爾:如此。
[14] 崑、華:以崑崙山與華山喻仙境。
[15] 邈然:遠貌。
[16] 方:較也。
[17] 大鈞:造化也。
[18] 森著:繁多而顯著。
[19] 我:神也。
[20] 君:形、影也。
[21] 數:計也。
[22] 促齡:短壽。
[23] 委運去:順化而死。
[24] 大化:《列子‧天瑞篇》:「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