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1]                 文心雕龍》[2]              

 【選文】                   

                                 

   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夫古來知音[3],多賤同而思古[4],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5]」也。昔〈儲說〉[6]始出,〈子虛〉[7]初成,秦皇漢武[8],恨不同時[9]。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10],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至於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11],敬禮請潤色,歎以為美談[12],季緒好詆訶,方之於田巴[13],意亦見矣。故魏文稱「文人相輕」,非虛談也[14]。至如君卿脣舌[15],而謬欲論文,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16],於是桓譚[17]之徒,相顧嗤笑,彼實博徒,輕言負誚[18],况乎文士,可妄談哉!故鑒照[19]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20]是也;才實鴻懿[21],而崇己抑人者,班曹[22]是也;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23]者,樓護是也:醬瓿[24]之議,豈多歎哉!

  夫麟鳳與麏雉懸絕[25],珠玉與礫石[26]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27]。然魯臣以麟為麏[28],楚人以雉為鳳[29],魏民以夜光為怪石[30],宋客以燕礫為寶珠[31]。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

  夫篇章雜沓[32],質文交加[33],知多偏好,人莫圓該[34]。慷慨者逆聲而擊節[35],醞藉[36]者見密而高蹈[37],浮慧者觀綺而躍心[38],愛奇者聞詭而驚聽[39]。會己則嗟諷[40],異我則沮棄[41],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牆」[42]也。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43]以形培塿[44],酌滄波[45]以喻畎澮[46],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47],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48],二觀置辭[49],三觀通變[50],四觀奇正[51],五觀事義[52],六觀宮商[53],斯術既形[54],則優劣見矣。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55]。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夫志在山水[56],琴表其情,况形之筆端,理將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然而俗鑒[57]之迷者,深廢淺售[58],此莊周所以笑〈折楊〉[59],宋玉所以傷〈白雪〉[60]也!昔屈平有言:「文質疎內,衆不知余之異采。」[61]見異[62]唯知音耳。揚雄[63]自稱「心好沈博絕麗之文」[64],其不[65]事浮淺[66],亦可知矣。夫唯深識鑒奧[67],必歡然內懌[68],譬春臺之熙[69]衆人,樂餌之[70]止過客。蓋聞蘭為國香[71],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翫繹方美[72];知音君子,其[73]垂意[74]焉。

  贊曰[75]:洪鍾[76]萬鈞[77],夔[78]、曠所定。良書盈篋[79],妙鑒[80]迺訂。流鄭[81]淫人[82],無或失聽[83]。獨有[84]此律,不謬蹊徑[85]

 

 

作者與賞析

    劉勰字彥和,祖籍東莞莒縣(今山東莒縣),先祖隨晉室南遷,遂定居京口(今江蘇鎮江),祖靈真,父尚,皆居於此。勰早年父亡,篤志好學,家貧未婚娶。後來跟隨定林寺沙門僧祐,與他學習,持續十幾年,遂博通經論。梁武帝天監(502-519)初年,初仕奉朝請,屢遷中軍臨川王記室、車騎倉曹參軍、太末令、仁威南康王紀事、步兵校尉兼東宮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蕭統好文學,深敬愛之。後奉敕於定林寺編佛經,經成出家,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過世了,時梁武帝普通二年(520),距生於劉宋泰始初年(465),享年約五十六歲[86]

    勰撰《文心雕龍》十卷五十篇,今存,大約完成於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紀約三十三四歲。人微言輕,未被當時人所看重稱許,只好帶著書,待在沈約家門口,等他出門,請其定奪,樣子就像賣雜貨的人,後來沈約看到書,認為深得文章理致,經常把書放桌邊參考。書分五十篇,依內容可分為:一、文源論(1-5);二、文體論(6-25);三、文術論(26-4446);四、文評論(4547-49);五、序志(50[87]。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完整,架構精確的文學評論專書,稱它「體大思精,亙古未有。」並非過譽。古來文論,不是單篇散論,就是以選文的形態呈現,或者頂多依照文體分類,隨文評點,依類論說。如劉勰文術、文評諸篇,不唯之前所未聞,唐、宋、元、明、清,也無人能出其右,而其論則正吻合當今文學理論之所需,難怪乎劉勰當年獨行踽踽,就因為見識超越當時人千年之遠吧。

    〈知音〉為該書第四十八篇,屬文評論中的文學鑑賞論。文分五段:第一段,論知音難遇,舉古來事證,說明鑑賞者本身心態上多半有偏差,導致真才實學者容易被忽略,頗有懷才不遇的感觸。第二段,從作品的角度,論文章抽象,變化萬端,難以洞鑒。第三段,從讀者的角度,論人各有偏好,會造成鑑賞偏頗。第四段,論鑑賞文章之涵養與方法,涵養首重博學,方法獨標六觀。第五段,論如能掌握鑑賞文章的要訣,則文理可以迎刃而解。

 

 

【問題與討論】

一、劉勰以為「音實難知,知實難逢」,可否從古來的實例中舉例說明之。

二、劉勰從「文情難鑒」、「知多偏好」兩方面探討評論文學作品之困難,請闡述之。

三、劉勰提出鑑賞文章必須具備的學養與方法有哪些?可否條列述評之。

四、劉勰在本篇中標列「六觀」,具體的提出文學鑑賞之法,請分別闡明其要旨。除此之外,可否由其它角度來鑑賞文學,請舉例說明之。

五、試述〈知音〉篇全篇要旨,並依自己的體會評論其得失。

六、文學藝術有所謂「深廢淺售」,請舉例說明之,並請站在讀者或作者的角度說明自己對此現象所持的態度。

七、一般人都以為好的作品,就是好,一般人都以為不好的作品,就是不好。或者把「一般人」改成「作者」「專家學者」「有錢人」「高官貴族」「小孩」「婦女」……等等,這些人都有不同的視角,請問對文學藝術作品而言,何者較為可信。好壞又該如何斷定。

 

【延伸閱讀】

一、﹝曹魏﹞曹丕《典論.論文》,卷五十二、〈與吳質書〉卷四十二,﹝南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十二版。

二、﹝曹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卷四十二,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同上。

三、南梁﹞蕭統《文選.序》,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同上。

四、﹝南朝﹞鍾嶸《詩品.序》,汪中:《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1979

五、﹝南梁﹞顏之推〈文章〉,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2,初版。

 


[1] 知音:本指對音樂能有正確理解與評價之意。本文借來指真切瞭解文學作品所要傳達的意涵,並能予以正確的評價。這裡有兩層意思:站在讀者的角度,當動詞用,指評論文學;站在作者的角度,當名詞用,指能肯定欣賞自己並給予正確評價的人。

[2] 本文選自[梁]劉勰:〈知音〉,見范文瀾著:《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98台七版,卷十,頁13-14

[3] 知音:此當動詞用。

[4] 賤同思古:謂看輕同時的人,遙想古代的人。

[5] 引文見《鬼谷子.內楗第三》。「內楗」,內,入。楗,門拴。內楗指以言辭與謀略游說國君。其文云:「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
聲而相思。」

[6]〈儲說〉:見《韓非子》,共有六篇,即〈內儲說〉上、下,〈外儲說〉又分上左、上右、下左、下右。是韓非用以「儲備故事材料」以作為撰文、說服人君的資料庫,因此內容較他篇豐富。

[7]〈子虛賦〉:司馬相如作,見《文選》(卷7畋獵上),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對話,子虛為楚國誇,烏有為齊國問難,亡是公明天子之義。亡是公所言另見〈上林賦〉(《文選》卷8畋獵中),與〈子虛〉為前後文。

[8] 秦皇漢武:秦皇,秦始皇。漢武,漢武帝。

[9] 恨不同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蠧〉,十分仰慕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漢書.司馬相如傳》載,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非常佩服的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10] 韓囚而馬輕:秦始皇透過李斯(與韓非同學,同事荀卿為師),得知〈孤憤〉、〈五蠧〉是韓國公子韓非寫的,漢武帝透過狗監楊得意(與司馬相如同鄉,為四川人),得知司馬相如撰寫〈子虛賦〉。韓非入秦之後,被讒而死於獄中。司馬相如始終只被漢武帝當作倡優一般的人取樂,並未予以重用。

[11] 陳思,陳思王,曹植。此處曹植的文論看法,並見〈與楊德祖書〉(收入《文選》卷42書中)。排,排斥。孔璋,陳琳的字,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書信中說他不會寫辭賦。

[12]敬禮,丁廙的字,也是後漢建安時期文學家,時常請曹植修改他的作品。潤色,修改。丁廙認為文章的好壞,只有自己知道,請曹植放手修改,不必顧慮。曹植對他所說的話,深深嘉許,以為美談(允當妥適的話)。

[13] 季緒,劉脩的字,也是建安時期作家。詆訶,詆毀、訶斥。劉脩才能不如作者,卻喜歡批評別人的作品。曹植把他比方成戰國時齊國的辯士田巴。田巴毀謗五帝、罪責三王、罵五霸,一天之中說服千人。但魯仲連一出,使他終身杜口。曹植認為劉脩眼高手低,只會逞口舌之快,真是令人嘆息。

[14] 魏文:魏文帝曹丕。

[15] 君卿:樓護的字,他是西漢末年的辯士。唇舌,指他口才好。

[16] 史遷:撰《史記》的司馬遷。

[17] 桓譚:東漢著名學者,著有《新論》,今傳於世。

[18] 負誚(ㄑㄧㄠˋ):被譏笑。

[19] 鑒照:謂有識人之明,如鏡照物,無所遁形。

[20] 二主:指前所論秦始皇、漢武帝。

[21] 鴻懿:大而優美,指人的才華洋溢。

[22] 班曹:班固、曹植。

[23] 逮:及。

[24] 醬瓿:瓿,音ㄆㄡˇ,小的醬甕。

[25] 麏,或做「麇」、「麕」,音ㄐㄩㄣ,獐也,似鹿而小,頭無角。

[26] 礫,音ㄌㄧˋ。礫石,碎石塊。

[27] 青眸,深邃的瞳孔,指人明亮的眼睛。此謂:太陽照亮他們,使其無所隱藏,加上人的眼睛仔細觀察,能描繪他們的外型。

[28] 魯臣以麟為麏:見《春秋公羊傳》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事,《傳》載,採薪者捕獲麒麟,送到宮中,有人說是「樣子是麕,但有角」。

[29] 楚人以雉為鳳:見《尹文子.大道上》載,楚國有個挑著山雞的人,路人問他挑的是什麼鳥,挑山雞的人騙路人說是鳳凰,那路人誤以為是真鳳凰,就花二十金向他購買,準備獻給楚王。

[30] 魏民以光怪為食:本作「魏氏」,據范校改。魏民事,見《尹文子.大道上》載,魏國有一個農夫,耕作的時候,發現寶玉,直徑一尺,他並不知道是寶玉,於是告訴了他的鄰居。他的鄰居想私下佔有它,就騙他說:「這是怪石!放家裡將對他不利!」農夫將信將疑,就把它放在屋簷之下,結果當夜發光,光照一室。農夫全家大為驚恐,又把這種狀況告訴鄰居。鄰人跟他說:「這就是怪的徵兆,趕快丟掉,可以免除災殃。」農夫於是馬上把怪石丟到離家遠遠的郊野。鄰人過不久,去偷拿回來,獻給魏王,魏王問玉匠,價值如何?玉匠說:「這是無價之寶,我這一生從未見過,天下沒有人能擁有它!」於是魏王立刻獎賞那個鄰人,黃金千兩,並請他擔任上大夫,接受國家的俸祿。

[31] 宋客以燕礫為寶珠:見《闕子》(書亡,《藝文類聚》卷六、《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載,宋國人誤把燕國的尋常石頭當作寶石,撿到之後拿回家藏起來,周人聽到後好奇去看,結果忍不住笑著說:「這不過是燕國普通的石頭,與瓦礫並沒有差別。」

[32] 篇章雜沓:謂作品眾多,樣式紛雜。

[33] 質文交加:指作品的內容思想。文,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交加,指紛呈,意謂必須一起考量。

[34] 圓該,圓滿該備,周延妥適,面面俱到。

[35] 此謂:個性慷慨直率的人,看到節奏分明的作品,會迎著音律打拍子。

[36] 醞藉:「藉」字紀昀評本、范文瀾註本皆誤作「籍」,此據王利器《文心雕龍新書.知音》校改。

[37] 此謂:個性含蓄謙退的人,看到詞意綿密的作品,會跟著手舞足蹈起來。

[38] 此謂:性格上聰明外露(喜於表現)的人,看到文辭華麗的作品,會顯得興高采烈。

[39] 此謂:個性愛好新奇的人,看到內容怪誕的作品,會感受到驚心動魄。以上四句說明:閱讀者(或評論者)性格不同,偏好不同,對吻合自己個性的作品,感受較深。

[40] 會:合。嗟,讚嘆。諷,誦讀。此謂:看到合於自己脾胃的作品,則讚嘆而反覆誦讀之。

[41] 沮:失望,灰心。

[42] 語見《淮南子.汜論訓》:「東面而望,不見西牆;南面而望,不睹北方;唯無所嚮者,則無所不通。」此言:文學評論者很容易各師其心,愛其所好,惡其所非,如果僅就自己的好惡來論斷作品的優劣,那就無異於「面向東邊,看不到西牆」了。

[43] 喬閱:高山。

[44] 培塿:小土丘。

[45] 滄波:大海的波瀾

[46] 畎澮,田間小水溝。

[47] 衡,秤。此謂:如秤一般精準,能評量出作品內容的輕重。

[48] 位體:位,安排。體,體裁。詩中有四言、五言、長短形式之別,又有抒情、敘事、論理手法之別,再有田園、山水、離情、飲酒……內容之別。

[49] 置辭:措辭,謂字、詞、句之運用與篇章結構之安排。

[50] 通變:通,指繼承;變,指創新。就手法上來說,哪些是因襲前賢的,哪些是獨自創造的,其因襲與創新之間,又是否妥適?

[51] 奇正:奇,異,異於常態;正,正規,合於常態。此謂觀察作品「奇」與「正」的安排,是否妥適。文體有奇正,手法有奇正,內容亦有奇正。吻合一般人認知常用之正規為「正」,反之為奇。

[52] 事義:事,故事、典故;義,文章內容。觀察文章典故運用是否妥當,是否能吻合文章內容所需。

[53] 宮商:本指五音音律,此謂文字的聲、韻、調。

[54] 形:執行、運用。

[55] 覘:音ㄓㄢ,窺視。此指仔細閱讀。

[56] 志在山水:用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典出《呂氏春秋.本味》載:春秋的時候,有一位彈琴的名家,名叫伯牙。他彈琴的時候,都有好友鍾子期在旁聆聽。有一次當他正在彈琴,心中想著泰山的宏偉,鍾子期馬上聽出來,稱讚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過不久,心中想著潺潺流水,鍾子期又接著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破琴斷絃,終身不再彈琴。

[57] 「鑒」本作「監」,二字雖為古今通同字。

[58] 深廢淺售:通俗之讀者,拋棄艱深的篇章,欣賞淺顯的作品。

[59] 莊周所以笑〈折楊〉:莊周,戰國思想家,著有《莊子》一書。〈折楊〉,古代一種通俗歌曲。莊周笑折楊,典出《莊子.天地篇》:「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笑」字謂喜而讚嘆。莊子意謂:民間未聞雅樂,多半聽一些俗曲,就高興得嗑嗑然而笑,故而高明的言論,無法深植民心。因此至言如果不加以闡述,會造成俗論充塞遠勝至理之言。

[60] 宋玉所以傷〈白雪〉:〈白雪〉,古代一種雅樂。宋玉,戰國時楚國文學家,為先秦重要之辭賦家,作品多半收入《楚辭》、《文選》。宋玉傷白雪,典出《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此所謂「傷」,或以高雅的樂章,不為人所賞識,而有所感歎。

[61] 屈平:屈原,戰國時楚國人,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品主要收入《楚辭》。所引見:《楚辭.九章.懷沙》。

[62] 異:獨特、與眾不同之處。

[63] 揚雄: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著有《方言》、《法言》、《太玄經》等書傳於世,傳世辭賦、散文等見嚴可均《全漢文》卷51至卷54

[64] 此語見《全漢文》卷52揚雄〈答劉歆書〉。雄自稱,少不得學,心好沉博絕麗之文。沉博,指內容思想精深、淵博。絕麗,指文采特別華麗。

[65] 「不」字原無,諸本並同,於意未允。校勘者或以 「其」為「不」,或以「其」為「共」,皆覺未當,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以為「其下疑脫一不字」,從之,據補。

[66] 浮淺:輕浮淺薄之文。

[67] 深識鑒奧:謂鑒識深奧。

[68] 懌(ㄧˋ),喜悅。

[69] 熙:熙熙,和樂的樣子。春天的樓台,使大家快樂。典出《老子》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彥和所見《老子》,「春臺」連文,與今本不同。

[70] 樂餌之,止過客:樂,音樂。餌,食物。此謂:音樂、美食可以讓過客停下腳步。此典出《老子》第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

[71] 蘭為國香,王者之香。服,佩帶。媚,喜愛。彌,更加。此謂:蘭花是王者之香,人由於愛好而去佩帶,就會越發覺其芬芳。

[72] 書亦國華,翫繹方美:書,文章。國華,王者的文彩。翫,音ㄨㄢˋ,玩味。「繹」本作「澤」,從王利器《文心雕龍新書》校改。繹,抽引絲線,翫繹,謂細細品味。此謂:文章是王者的文彩,只有細細品味,方能體會它的美。

[73] 其:表示希望的語詞。

[74] 垂意,留意、注意。焉,於此。

[75] 贊:助也,幫助引進賓客者為贊。《文心雕龍》全書體例,五十篇之後皆有「贊曰」,乃總結全篇旨意,以四言八句,韻語方式呈現。

[76] 洪:大。鍾,當為鐘,此二字古人常混用。

[77] 鈞:三十斤。

[78] 夔:舜時樂官。

[79] 篋,書箱。

[80] 妙鑒,高妙的鑑賞者。

[81] 鄭,春秋時鄭國的歌曲,在今河南新鄭。

[82] 淫人:動搖人的心志,使人走上偏斜的道路。

[83] 或,或然,意味偶爾,即使一次、兩次,都不可以,即「無或」之意。失聽,聽錯了。此謂:流行的音樂,大家都喜歡聽,大家都喜歡的作品,未必是好的作品。

[84] 獨有:唯有。律,規範,泛指文中「六觀」等文學鑑賞之規範。

[85] 蹊徑,指小路

[86] 生平參《梁書.劉勰傳》及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序志〉篇注6

[87] 全書體例,詳參王更生《文心雕龍導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