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虞世南

【選文】 

垂緌[1]飲清露,流響[2]出疏桐。

居高[3]聲自遠,非是藉秋風[4]

 

 

【作者與賞析】

    虞世南(西元558年-西元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人(今浙江省)。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卒於貞觀十二年,享年八十歲。以官至秘書監,獲賜永興縣子,世稱「永興」、「祕監」。他不僅文學造詣湛深,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亦佔有一席之地,與當時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虞世南以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聲聞於世。在朝廷中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時,直言進諫,表現公忠體國的精神,唐太宗美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天下尊之。唐貞觀年間淩煙閣所懸掛的二十四勳臣畫像,虞世南位列其一,足見他在貞觀之治中付出的貢獻,深受重視。傳世書法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書法理論著作《筆髓論》。另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群書理要》五十卷、《兔園集》十卷等。《全唐詩》收虞世南詩作共三十二首,寫作題材甚廣。

    〈蟬〉詩出自《全唐詩》,乃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全詩雖僅二十字,然字字珠璣,句句意蘊深遠。在寫作技巧上,運用比興手法,寄託心志。第一、二句藉著描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的具體特徵,暗喻自己乃朝廷高官的顯要身份和高潔清遠的品格。蟬是以吸食樹上汁露或植物液汁為生,然詩人特言其「飲清露」乃比喻自己的廉潔。而蟬居於高挺疏朗的梧桐樹上,故其鳴聲悠揚響亮的自樹間連續不斷的傳出,此乃詩人自喻其品行清高致遠。此二句物我相融,以蟬喻己,以己入蟬,不著琢痕;明乃詠蟬,暗實詠人,寓意深沈。第三、四句詩人以「居高」點出品德上的高潔,其聲名自是遠播傳揚,廣為人知,而此清譽絕非憑藉君王的賞識或官場中與有權有勢者的酬酢往來的外在力量所能獲得的。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言此詩:「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今人劉水濟《唐人絕句精華》亦曰:「三四句借蟬抒懷,言果能立身高潔者,不待憑藉,自能名聲遠聞也。」從二氏之言,可看出詩人虞世南對自身的德行修養充滿高度的自信,而「人格美」的意涵貫串全詩。  

    唐人以蟬為詩,除了虞世南此首之外,另有李商隱的〈蟬〉和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對此三首有關於蟬的詩,施樸華《峴傭說詩》言:「《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其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5]三首〈蟬〉詩皆托蟬以寄意,又同處唐世,然因詩人境遇、感懷的不同,即使運用相同的比興手法,其所呈現的生命樣貌,亦有所不同,而此正是文學的藝術價值與美感所在。

 

 

【問題與討論】

一、自然界存在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牠(它)們各有其姿態與習性,而在詩人眼中,其亦各具象徵意義,茲舉數例,並討論其所含蘊的意涵。

二、請從環保和尊重生命的角度,討論大自然山水、草木、土地與稀有動物的保護問題。

 

 

【延伸閱讀】

一、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收錄於《四庫全書御定全唐詩》卷三十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6

二、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收錄於《四庫全書御定淵鍵類函》卷六,頁23                       

三、駱賓王:〈在獄詠蟬〉,收錄於《四庫全書御定全唐詩》卷七十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10

四、李商隱:〈蟬〉,收錄於《四庫全書御定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5

五、〈初學記〉,收錄於《四庫全書》卷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24

 

 

 


[1]緌:緌,一作蕤。垂緌,指蟬頭部的兩道觸鬚,其狀似古人冠帽之垂纓,故言垂緌。此處象徵官宦的身份。

[2]流響:形容蟬聲悠揚悅耳,鳴聲響亮。

[3]居高:非言官位之高低,乃謂德行高潔之意。

[4]秋風:比喻君王王或官場中有權勢者的力量。

[5]中國國學網站www.confucianism.com.cn/html/wenxue/1041156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chinese 的頭像
    cychinese

    【101 嘉義大學全校性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