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的學習 引論                        康世昌撰

 

大學該學什麼?該如何學?這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不過我覺得十八歲進大學,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剛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由未成年進入成年,古人用一種特別的禮儀來區隔,叫「冠禮」,就在二十歲。古人重視冠禮,如同今人重視大學教育的養成,其精神是一致的。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知識性的學問早學晚學、多學少學,差異不大。但某些能力大學裡應該養成,至少要特別重視,那就是「判斷」、「選擇」與「執行」。獨立判斷週遭人事的是非對錯,不要人云亦云;審慎選擇自己想走的康莊大道,不要甘居下流;確實執行目標,講究方法,全力以赴,不要三心二意。大學畢業,戴上方帽,走出校門,就如同「冠禮」,成年以後,「判斷」、「選擇」與「執行」,從此必須自己面對。

本單元所選三篇,〈學記〉講古代大學教學理論,〈哈佛大學的一年〉自述大學一年級的學習經驗,〈齋中讀書〉抒發讀書學習的情感,各具特色。

學記〉是古人實施「教」與「學」的心得,內容雖然雜亂,卻很能代表傳統的教育理念。其中強調「主動學習」與「安然自在」的學習心態,很類似當前流行的快樂學習。快樂學習絕不是迎合快樂而學習,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快樂,「安」就是內心的樂,內心能安,形諸於外,就能樂學,樂學就能主動追求,如此學習才會穩固。這些看法,至今仍有積極價值。

謝靈運〈齋中讀書〉,表現出落拓貴族,閒適雅致的心情,讀來有些王羲之〈蘭亭〉的味道。他十八歲就因為祖父謝玄功高蓋世,被封為康樂公,食邑二千戶,可以說家世顯赫,少年得志。等到劉裕篡晉,謝靈運被貶為永嘉太守,心情鬱悶,寫下這首自白的詩。他在病中讀到《論語》、《漢書》,看那些不得志的人,如何自處,有人躬耕,有人執戟,別人還不是這樣過。只是躬耕太辛苦,執戟太累,不如追求精神世界的通達生命。

張忠謀〈哈佛大學的一年〉,主要說明,自己在哈佛只讀一年,也不是在哈佛畢業,二年級就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了。但這一年的通識教育學習,令他畢生難忘。文中處處展現他積極進取的精神,並仔細說明自己如何運用「判斷」「選擇」與「執行」三者的方法與原則。他總是能把學習變成「趣味盎然」,感覺上,他就是快樂學習的實踐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