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讀後感

幼教B班 1013774 何可心

 

﹙一﹚書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

﹙二﹚作者:

﹙三﹚出版社與出版年月:

賴床2小時,掛再電腦前四小時不等,等待的時間無法計算,偶爾發呆,總是摸東摸西,二十四小時,只有三小時的質,其它,空白。

多數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忙著生活,回過頭來,所謂的「忙」,卻被空白塞滿,你找不到蛛絲馬跡證明自己在過生活。

死亡,似乎也很遙遠。頂著年輕的光環,我們任意揮霍每個日子,四周大千世界當作理所當然,所以你開始抱怨,抱怨無聊、抱怨沒事做;抱怨日子太平凡不夠轟動。然後,你接到國中好友的死訊,這其實並不突然,我或者前來致敬的賓客,甚至她自己,對這一天的到來都心裡有數。它有先天心臟缺陷,歲月的增長只是讓她更靠近死亡,你無法想像,一個新生命才剛開始,就被無情的宣告終點,就連成長這般激勵人心的詞彙,對她而言都是一種失去。她病逝於十八歲,人生才開始光鮮亮麗的時候,才要展翅的年紀,就被硬生生折了翅,我不由自主的哭了,為一個永遠的失散,也有對未來不確定的徬徨。然後,我接觸了這本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科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位講師,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士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更藉著與星期二夥伴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事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它重新看待生命。

我們多數人都是米奇,進入社會,載浮載沉,曾有過的理想逐漸幻滅,人生的課題日益龐大難以面對,漸漸迷失自己的路,然後變的不快樂。「死亡事件悲傷的事,但活著不快樂也是悲傷。」莫瑞說:我們的文化像無垠的海,我們身在其中,任憑來自四方的浪潮衝擊,試圖掙扎爬上岸,卻不小心踩進暗潮裡,捲入一連串無奈,最後,我們被著許多不屬於自記的東西上路,裡頭卻沒有我們想要的。當然,還是有人離開了這片悲傷的海域,例如:賈伯斯,跳脫傳統思維,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樂在其中,他走在自己的路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我們總以為日子還很長,可以慢慢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漫無計畫的荒廢每一個今天,或者說,花無數個小時,讀著對自己毫無意義的東西:電影明星、超級名模,或是網路上的某甲某乙,甚至馬英九的小道消息。我們對別人的人生戲碼樂此不疲,我們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去裡那些不相干的事,卻對自己的人生漠不關心?有多久你沒好好跟家人一起晚餐,和我們所愛互相擁抱,你總說「我很忙」、「我沒空」搪塞一切邀約,然後坐在冰冷的電腦前傻笑。一個人總要失去一些事物,才會懂得那些事物的價值,很小的時候,我就體會這個道理,那是一個悲傷的經驗,一生的遺憾,至今沒說出口的對不起,依然埋在心中,偶爾我會對著天空喃喃自語,希望風能帶上我的口信,傳給遙遠的她。

書中墨瑞三番兩次重複「我很幸運」。我不懂,這樣的化境事出自醫位無法打裡自己基本生活而且逐漸步入死亡的人,面對衰老的年紀,萎縮的軀體,種種失去,墨瑞認為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身邊所擁有的。他無法行走,但是透過床邊的窗,他看到世界,所以墨瑞了解那扇窗的可貴;他已經年老,但是他活過人生每個階段,知道固中滋味,而現在的他是七十八歲的時候,他享受這分睿智;他即將死亡,但他仍有時間,親近美一個他所愛的人,一一道別,這樣看來,墨瑞似乎是最幸福的人。接受每一個失去,更能正視你所擁有的,你會知道,失去的東西其實微不足道,重要的是當下的人事物。

從墨瑞的遠征,我們試圖了解該打包準備﹙文章只到這邊,未有下一張﹚

  

教學助理總評:

用心閱讀,深刻體會,心得分享令人非常感動! 

 

 ---------------------------------------------

 

絕地花園

幼教B班 白逸萱

 

﹙一﹚書名:絕地花園

﹙二﹚作者:鄭慧卿

﹙三﹚出版社與出版年月: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

﹙四﹚內容摘要:

罕見疾病的天空,雖然陰霾沉沉,只因為有愛的陽光穿透,枯地上,依然遍開繁花。這是一本書,書中有七個故事,記錄一小族群的逆旅生涯。故事中的朋友,走入疾病,掙扎求存,將決絕,耕耘成生機之田。他們在病榻之中,對聲明的咀嚼,對美善未來的追求,對難友的無私相助,開拓了平常健康者所不知不見的眼界,豐富整體社會的心靈。他們寫下的,是真正用力的、崎嶇滿路的詩篇。

﹙五﹚心得:

罕見疾病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卻總是把我們打入無盡深淵,他絕不是意外,只是我們一直待在五里霧裡,不肯任事時,無預期的發病,把仍沉醉在夢中的我們搖醒,打碎美好的夢,只留下殘酷的現實,逼我們不得不面對它。在這樣一場遺傳基因的浩劫當中,疼痛的不只是病人,連帶著折磨他人的親人,心靈與肉體的疲憊交錯,病人的消沉,親人的憔悴;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能明瞭的。書中的病人娓娓道來他們的辛酸歷程,無藥可醫的他們是抱著多大的勇氣才接受採訪,他們需求是什麼?他們又在追求什麼?其實我們都知道,他們無非是希望減少更多人的痛苦,才以自身的經歷來告誡大家能及早預防的就該如何預防,不能預防的也該抱持著怎樣的心理準備去調適自己的心態,避免一再的重蹈覆轍,關於這點,作者描述的十分詳盡,閱讀完這一段段沉重的口白,難道我們還不能清醒嗎?縱使我們千錯萬錯,都不該再將這種責任視為身外之物了,因為危機不知何時該降臨至我們身上,而那些患者止步過是比我們更提早醒悟罷了。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眼淚滴了又滴,回想起來仍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縱使我自己目前是正常狀態,頭過那坎坷的文字內容,我也能設想自己如果得到罕見疾病或身為罕見疾病著的親屬將會有怎樣令人恐懼的未來。同情只會傷害這些患者的自尊,所以我不用同情的眼光去看他們,對於他們的積極欲發使我感到深深的敬意,但我無法否認自己仍然被世俗觀點束縛著,縱然知道那些罕見疾病是由家族遺傳導致,並不會傳染,即便我常是想要接近他們,體內一股害怕的因子仍然驅使我選擇遠離、逃避、忽略,我深深地厭惡這樣的自己,是否因為自己的正常而造成這種病態的心理,難道那病人就注定該被社會遺棄、淘汰嗎?唯有反覆這樣問自己時,我才能稍稍平復那種厭惡自己的感覺。

文章中,有一句話為我帶來震撼教育,那是出自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堅強母親,在她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唐氏症後,醫師問她是否有墮胎的意願,她如此回答:「我只是接受天主給予她本來的安排,接受她是一個獨特的生命,我也會學習如何去帶養她,我就等著她的到來。」雖然我是一個無信仰的人,但這位母親的偉大令我動容,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坦然接受擁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孩子,而這個孩子又是何其的幸運,能擁有這樣一個母親,這是我在這本書裡最喜歡也最有感觸的一句話,我也希冀倘若將來遇到這種情況,我能以這種堅定的心情來面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我很清楚,在過去面對突如其來噩耗,沒有一個人是擁有選擇權的,只能被動接受事實,但時代不一樣了,我們有高水準的醫術,雖然病況仍無法好轉;但至少能減輕過程中的痛苦,有多管道可以去爭取自己的權利,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去調整自身的心態,這是需要長久的累積,雖然無法說改就改,但我們仍應強迫自己去戒掉鄙視的心態,病人們都已經傷痕累累了,我們又怎麼能棒打落水狗,讓他們無容身之地,身心均受創是會逼一個走上絕路,雖然我們不能代替他們受苦,但是我們能扶持他們的心靈,給予他們溫暖,鼓勵他們,讓他們不至於過著悲慘的一生,一句關心加上一些小小的關懷舉動,告訴病患我們並有放棄他們,因此,他們更不能放棄自己,若時時傾聽他們的訴苦能減緩他們的痛,我相信我願意做也一定會去實踐。

  

教學助理總評:

擁有著一顆善良而柔軟的心,是你從文字透露出的特質,很能帶給人溫暖!

 ----------------------------------------------------

 

亞細亞的孤兒讀後感

幼教B班 1013758 歐育辰

 

﹙一﹚書名:亞細亞的孤兒讀後感

﹙二﹚作者:吳濁流

﹙三﹚出版社與出版年月: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7月。

﹙四﹚內容摘要:

《亞細亞的孤兒》事已日至時代下的台灣為背景,已主角胡太明的一生為主軸,描繪出台灣人受異族統治的無奈與悲哀。主角胡太明是個高知識份子,還報諸多的理想與抱負,期待能有所建樹,不料時不與我,在歷經主種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能敗於權威之下。本書也從主角的所見,刻畫出各階層人們的委曲求全或逢迎諂媚,詳盡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不勝唏噓。同時也道出,台灣、中國和日本的矛盾,以及之間的情恨糾葛,為原本平靜的東洋圈,種下日後可怕的夢魘。

﹙五﹚心得:

這篇小說讓人既心疼又震撼。起初想讀《亞細亞的孤兒》的動機,是因為通有人口耳相傳,沒想到這本書的價值卻遠超乎我的想像,讓我「流連忘返」呢!

這不是一本有趣的書,而是一本為歷史哀悼的書。日治時代下的台灣,如同被遺棄的小孩,默默地在哭泣,然而,台人就是如此。回顧台灣的歷史,無不是用血用淚換來的,不論是殘酷的殺戮,亦或欺壓的殖民,都弄花了台灣美麗的妝容,也留下可怕的傷疤。我們不得不記取歷史的教訓,別再讓同樣的情境再次上演,以續台灣和全世界的和平。

日治時期是台灣現代化的開始,日人在台的種種政策,在某些部分的確替台添增不少設施,改進了醫療品質,也改善了衛生環境,同時也使談灣的生活更便利,因為電氣化,感覺一切光明了,但也掀起一波又一波巨浪。

日本人懷著種族主義,踏進台灣這片樂土,如同德國希特勒大軍,掃過猶太人的聖土,如此地兇狠可懼,沒有人知道自己的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只能安於現狀,以最卑微的姿態保全自己和全家。受盡欺負的百姓,更要被灌輸日本的語言和文化,並且效忠天皇成為皇民,受盡威脅取下祖先牌位,進而供奉日本神祇,種種令人不堪的光景,在台人心中累積成恨與怨,只能在無奈中盡情嘆氣。有誰能道出這種苦楚呢?死於槍口下的人不盡其數,路上的亡魂,哭泣生回蕩在夜半時分,伴著時鐘滴答滴答的消失其中。

今年有不國片令我深刻,就是塞德克巴萊,敘述受人折磨的原住民,所發動反抗行動,和《亞細亞的孤兒》頗有相似之處。原來不論是和人或原住民皆有相同的遭遇,手無寸鐵的百姓,只能在槍口擺佈下聽天由命,亦或是付之一槍聲,成為槍口下的冤魂,或像原住民的「彩虹橋」自盡餘生,方能到達祖靈的家。血跡斑駁了歷史,淚水浸失了回憶,汗水淋漓了過去,漸漸被世人遺忘,有幸有這本小說,呈現出真實的日至時代,我想虛構的胡太明,在過往也許存在過,以小人物繪出大時代的背景,是作者高智慧的結晶,也是作者想訴說的真諦,沒有人知道時代的洪流會把我們沖到何處,相信挫折、苦難將迎頭襲來,在你的身上侵蝕,但惟有立定志向,堅如磬石,才能挺立而出。胡太明是被時代所犧牲的,在新的時代裡,願每個人都能活出生命的色彩,別再成為下一位「胡太明」喔!

 

教學助理總評:

心得敘寫非常用心而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ine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